“璀璨生輝,各競風流”
隨著隋朝的統一經濟的發展,陶瓷工藝發展到隋唐進入璀璨生輝的時代。陶瓷工藝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一步,尤其是南、北方制瓷業有了飛躍性的發展,窯場及瓷器明顯增多,各種花色、風格、樣式的瓷器不斷涌現,形成各競風流的局面。
在陶瓷史上,隋瓷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,孕育著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來。
而唐代官民作坊進一步擴大、銅器被禁用以及制瓷技術的改進則又為陶瓷工藝的興盛提供契機,使瓷器無論是技術還是創意都在前人的基礎上得到重要發展、突破和創新,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。南方越窯青瓷與北方邢窯白瓷相互媲美,形成所謂“南青北白”的鼎盛格局;而三彩陶器、花釉瓷、絞胎瓷以及秘色瓷也各展風采。
承前啟后的隋代青瓷和白瓷
隋代時期青瓷設計精美,瓷釉晶瑩锃亮,瓷質堅薄,富有質感。隋代時期青瓷的設計成就主要體現在裝飾設計上,既吸收了歷朝歷代的優點。又發展了自己的特點并有了突破性的創新。
隋代青瓷裝飾
隋代青瓷裝飾由青釉裝飾和釉面裝飾組成。
青釉裝飾:釉色多青黃,少數呈青綠或醬褐,釉層多開冰裂紋,流行半截釉。器表腹下部或近底部露胎。
釉面裝飾:以模印花裝飾為主。結合刻劃和堆塑裝飾技法,壺頸一般堆塑數圍深粗的凸弦紋,盒蓋上裝飾紋樣豐富,有印紋,鋸齒紋、纏枝花紋等。
隋代青瓷造型
隋代青瓷造型較南北朝有了新的發展,創造出了許多新的器型。
基本器型:壺、罐,瓶、碗、盤等
新創器型:盤口四系瓶、四系罐、高足盤等
隋代青瓷造型飽滿,線形設計為直線或弧線,直線硬挺,弧線富有彈性,北方隋墓中常有出土的四系罐,由肩、腹、足三部分組成,形體優美大氣,充滿陽剛之美。
隋 青釉刻劃蓮瓣紋兔鈕權
隋 淮南窯青釉劃花蓮瓣紋四系盤口瓶
隋 青釉印花帶蓋唾壺
隋 青釉模印塑貼四系罐
隋代白瓷裝飾
隋代白瓷裝飾美感設計主要體現在材料方面。
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妝土進行設計。上釉之前,精選含鐵成分少的白瓷土細密地掛在坯上,可以免瓷器燒成后胎體表面粗糙、坯面出現孔隙,及胎體顏色不好等弊病,增強釉色透明瑩潤的質感,別是對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穩定,起著重要作用。能增加白度而使成品更加瑩美觀。
白釉瓶往往通體施白釉釉色無雜質。瓶體除肩部刻劃兩組弦紋外,別無紋飾,素面朝天,以質取勝。
隋 白釉罐
北京故宮博物院
隋 白釉高足杯
北京故宮博物院
隋 白釉龍柄聯腹傳瓶
天津博物館
隋 白瓷雞首壺
天津博物館
類玉類冰的越窯青瓷和類銀類雪的邢窯白瓷
唐代青瓷側重造型和釉色,不重紋飾,大多數器為素面無紋。少數有紋飾,種類也很少。
紋飾種類:主要有荷(蓮瓣)、雙魚、云鶴,龍紋
裝飾手法:劃花,少量印花及堆、貼,塑等
造型發展:執壺、盤、碗、硯等在前代類似器物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。
唐 青釉鳳首龍柄壺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越窯海棠式杯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越窯青釉花瓣口碗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越窯青釉八棱瓶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代詩人皮日休的詩句中寫道:“邢人與越人,皆能造瓷器。圓如月魂墮,輕如云魄起……”
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個系統,可與青瓷分庭抗禮,陸羽在《茶經》中以“類銀”、“類雪”贊美其釉色之白。它不以紋飾取勝,而注重造型與釉色的相互襯托。唐白瓷以河北邢州窯所產最負盛名。
唐 白釉辟雍硯
天津博物館
唐 白釉雙龍耳瓶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長沙窯白釉綠彩枕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三彩又稱洛陽唐三彩,以黃、褐、綠為基本釉色。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,是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。
唐 三彩馬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三彩駱駝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三彩菱花式三足盤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三彩菱花式三足盤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三彩臺座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三彩天王俑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三彩蓋罐
北京故宮博物院
絞胎器與其他陶瓷器物表面以施釉、繪畫、雕刻、粘貼的技法進行裝飾不同,在胚胎成型前就利用不同色澤的陶泥或瓷泥一起絞揉,在成型過程中使其花紋圖案充分展開,從而達到器物裝飾美化的目的。
唐 鞏義窯絞胎三足爐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鞏義窯絞胎枕
北京故宮博物院
攝于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代花釉為鈞窯前身,故也習稱為“唐鈞”、“唐花鈞”。
是以黑釉或黃釉為底釉,上施藍斑、褐斑、月白斑的多層施釉裝飾的一種高溫陶瓷釉色,在裝飾效果上與唐三彩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它以斑斕的色彩,反映出氣勢磅礴的盛唐文化藝術。
唐 魯山窯花瓷腰鼓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 花瓷三足盤
北京故宮博物院
五代青瓷設計多為素面,主要靠造型的多變和青釉的淡雅溫潤取勝。少數青瓷以劃花和堆貼技法裝飾。
比較有創意的是淺浮雕般的裝飾設計,其方法是先在壞體上刻劃出紋樣的大輪廓。再將紋樣輪廓以外的背襯部分剔除掉,飾釉燒成后。具有淺浮雕般的裝飾效果。主要有黑胎青瓷和白胎瓷兩種,黑胎青瓷釉的玻璃質感好,白胎青瓷釉的透明度好。
五代 耀州窯青釉葵瓣口碗
北京故宮博物院
五代 耀州窯青釉葵瓣口碗
北京故宮博物院
五代 越窯青釉執壺
北京故宮博物院
五代 青釉夾耳蓋罐
北京故宮博物院
中晚唐、五代時越窯的釉達到很高水平,滋潤光澤,不透明或略透明,如冰似玉,這是我國陶瓷工藝自東漢以來長期追求釉的美學效果的集中體現,該時期詩人用“古鏡破苔”,“嫩荷涵露”、“千峰翠色”等句來形容“秘色瓷”的佳色。
白瓷瓷胎有厚有薄,釉色是被稱為"蟹殼青"的青釉,近似越窯的色彩,有些瓷器略帶綠色,與玉器很象,被稱為"假玉器"。
五代 定窯白釉刻“易定”銘碗
北京故宮博物院
五代 定窯白釉刻“官”字款水丞
北京故宮博物院
五代 定窯白釉雙系罐
北京故宮博物院
五代 定窯白釉穿帶瓜棱壺
北京故宮博物院
唐末五代時白瓷色調純正,潔白度高達70度,吸水率、透光度都達到現代瓷的標準,冠于當世。